达米安·德鲁贝 & 巴尔德莱米·图果|永恒与一日: 北京

2023年1月7日 - 3月11日

“永恒与一日”作为本次达米安·德鲁贝(Damien Deroubaix)与巴尔德莱米·图果(Barthélémy Toguo)双人展览项目的标题,取自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执导的同名电影。后者以其凝练而舒缓的长镜头作为梳理时间的工具,将具体而短暂的一日绵延出无尽的余晖,令黯淡而冗杂的现实中裹挟着明晰且深切的回忆与幻境。

 

“永恒与一日”中所表现的对于时间性的观察,可以视作解读达米安·德鲁贝和巴尔德莱米·图果创作实践的关键。两位艺术家虽各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与人文环境,彼此的视觉语言也大相径庭,却通过引援美术史中的经典元素以及泛萨满文化中的原始图腾符号,在作品中共同延展出一种跨越代际和地缘的话题讨论——“凝缩在人类史中亘古不变的共性与往复的循环”。

 

出生于喀麦隆的巴尔德莱米·图果有一种敏感的聚焦和转译能力,他对观念与媒介的运用,重点不在于对本土历史叙事的再建构,而是将其富有自传性的元素与当今弥散在全球话语中的危机相结合,使其个体经历与社会历史多向连接,以具有流动性的画面完成对漫长且线性的时间的糅合,进而放大地域性与普世性之间的对话:迁徙-家园,压迫-正义,环境-生命,现实-自然……他在欧洲土地上的艺术游牧,反倒构成了对自我价值的溯源。在2016年成为杜尚奖决选作品的《克服病毒(Vaincre le virus)》中,他以近似科学颂歌的方式,颇具想象力地触及“艾滋病和埃博拉病毒”的主题,令这一兼具地缘危机特征与全球化色彩的作品,成为他的绘画实践中具有运动性和时间性的深刻代表。

 

德鲁贝的创作践行了一种达达主义的拼贴方法,拼贴式的创作方法所带来的画面蒙太奇,更加直接的凸显了德鲁贝在艺术实践中横跨多重文化语境的特征,也让他的作品明显区别于图果对于时间所带来的流动性的讨论。德鲁贝通过立体主义的某些参照,建构了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结构性的切面。在强化多文化语境所带来的冲突与张力的前提下,德鲁贝作品中出现的部落图腾、人脸纹饰和肃穆的神情,以及种种带有民族志属性的情绪内容,建立起一种散落在诸多文化碎片之上的整体艺术。

 

基于图果富有流动性的表述和德鲁贝拼贴式的工作方法所带来的冲突,他们无不对应了“永恒与一日”分别指代的时间的永恒性与瞬间性。这也引出此次展览所指涉的另一个重要的参照概念“绵延”(对应法语中的“durée”一词,通常指一段或一阵时间),由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提出,指向持续涌进的时间和深层的自我与记忆,在其著作《创造进化论》(1907)中他写道“生命之流,穿过逐个形成的躯体,从一代传到另一代,分散成各个物种,分散在各个个体之中,但丝毫不散失其自身的力量,并随着自身的前进而不断强化”。以此为前提,安哲罗普洛斯借由视听语言所表述的生命之永恒与时间之不可追溯,与伯格森“绵延”的概念一道,连接起“永恒”与“瞬间”,令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彼此互文。

 

同时,在德鲁贝与图果近期的观察与创作过程中,与之而来的局部冲突、疫情、能源危机和因此产生的人口流动,都令世界版图悄然发生着变化,也进一步喻示着现代巴别塔的倒塌,他们的作品在寻求自我表达的同时,也彰显出人类以时间为坐标轴所共同面临的羁绊与挥之不去的宿命。 

 

陈鋆尧,独立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兼职研究员。1995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北京。20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2020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当代艺术策展硕士学位。他的策展实践和研究关注于城市化语境下的空间政治、数字媒体的公共性和公共环境中的数字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