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维尔拉: 北京

2019年10月26日 - 11月23日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克洛德·维尔拉成为了“载体-表面艺术运动”的核心创始成员之一,此运动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试图让绘画变得具象和去神圣化。他们认为过去的绘画过于中产阶级和传统,被精英主义式地局限于美术馆和画廊之中。基于此,维尔拉试图走出框架去解放绘画,放弃传统的油画布和材料,而选择在各种随手可得的现成纺织物上创作,如窗帘、遮阳伞面、桌布和军用防潮布。他将所有具象、特征、情感、政治态度和社会审思从作品中剔除,只保留下重复了成千上万的单一图像——这个海绵的图像类似于人类最基本及最早的艺术姿态:一只手直接印于墙面留下的痕迹。

 

尽管“载体-表面派”是一个由地区艺术家发起的本土性艺术运动,但却与法国之外同期发生的其他运动不约而同地产生了相似性——现成物的运用让观众会联想起意大利贫穷主义,无框画布和印花布上创作则分别在西蒙·汉泰 (Simon Hantai和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马桶上的女人们》(Femme à leur Toilette的创作中实践过。“载体-表面派和克洛德·维尔拉是上世纪艺术进程中打破绘画既定秩序和重组的重要推动之一,他们的艺术创作是一次激越的实践,保持着对绘画和其原有生态系统的质疑。

 

克洛德·维尔拉 1936 年出生在法国尼姆。曾于 1988 年代表法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曾在全球数十个重要的艺术机构中被展出和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巴黎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法国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Fabre Museum)、 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Ludwig Museum)、美国弗罗斯特艺术博物馆(Frost Art Museum)和巴西圣保罗穆贝博物馆( MuBe Museu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