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撒旦,谁能叫上帝干活儿呢?
——诗歌摘选
马蒂厄与戴潍娜的跨文化合作,旨在从绘画和诗歌中寻求共鸣,带给中国观众全新的观看视角。诗歌的融入为创作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进一步强调了展览的主题——迁徙、感知和传统。
马蒂厄的艺术实践反映了全球化的流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自我通过互动和文化交流不断重塑。他的作品跳脱出传统与现代的框架,试图从多元性的对话、张力与交汇中涌现出来。这一系列作品融合了他过去几年中的经历、思考和情感。在他的作品《丰沛与干旱》中,鬼魅般的线条冲破压制,在看似无序的逃窜中拼合成一幅惊惧的脸庞。他的绘画和雕塑捕捉了现实中不断变化的感知碎片,呈现出一种梦境般的动态交互。随着身体和梦境的交替,艺术家的感知也流露多重性和伤感,而这些情感影响了他的作品节奏和构图。
马蒂厄的方法与当代艺术中更广泛的运动相契合,将跨文化艺术表达变为常态。他的作品打破了既有身份,转而关注自我,并认为自我是由不断的经历和变迁塑造而成的流动概念。展览探讨了这些观念是如何通过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来传递视觉的。在这个背景下,马蒂厄的艺术成为了一种通过诗词和视觉艺术探索新的在场形式的手段。
在创作上的开放态度使马蒂厄在快速适应非母语文化的同时,能够结合自己的传统孕育出新的创作语言。“不觉梦”中的视觉和诗词交互跨越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避免了文本翻译的局限。在跨国界的共享体验中,艺术解释即成了一个保持开放的飞地。通过与戴潍娜诗词的互动,展览邀请观众加入艺术对话,将物理和观念上的运动在不同世界中架起一座桥。
马蒂厄既保持了个人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又顺应了其创作的普遍性。此次展览再次证明了马蒂厄在多元文化中创作的突出实力,通过将视觉艺术和诗词相结合,“不觉梦”提供了一段通过艺术、语言和全球化体验共融的冥想之旅。
关于艺术家
曼纽尔·马蒂厄(Manuel Mathieu)1986 年出生于海地太子港,2010 年毕业于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获视觉和媒体艺术的学士学位,2016 年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毕业获美术硕士学位。马蒂厄 2020 年在蒙特利尔美术馆和多伦多核电站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曾参加巴黎大皇宫、华盛顿博物馆、伦敦当代艺术学院、HdM画廊北京空间和伦敦高古轩画廊等重要美术馆和画廊的群展项目。作品被鲁贝尔家族、纽约摩根大通集团、Longlati基金会、魁北克文明博物馆、万神殿国家博物馆、蒙特利尔美术馆纳入收藏,同时被加拿大和海地纳入国家收藏。
关于诗人
戴潍娜,诗人、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出版诗集《灵魂体操》《以万物为情人》《我的降落伞坏了》《面盾》等,戏剧《侵犯》《水泥玫瑰》,文论《未完成的悲剧》《学坏》,翻译有《天鹅绒监狱》等。主编翻译诗刊《光年》。荣获2017太平洋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2020剑桥徐志摩银柳叶青年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