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修正历法,订出正月起始)。” ——西汉 《史记·历书》
古人对于行星的想象和观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天文学的产生拓宽了人们对于“易”、“道”、“五行”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理解。而行星轨迹作为古代天文观测的产物,在帮助人们计算节气、时间的同时也提供了一条可思辨的路径——正如运动的行星沿着“无形力”的轨迹相互碰撞,世间万物是否也同样遵循着一种持续的聚散状态?此次展览主旨围绕着艺术家对于这一哲学辩题的探索而展开。
《和》系列中的纸本作品延续了郝世明一贯以双勾线叠压法为核心的创作方式。通过预先描绘的线条为底色,用双勾法勾勒轮廓后再反复叠加颜色以达到立体的视觉效果。作品以传统书法为架构,呈现出一种带有秩序感和可读性的、与西方绘画艺术相近的抽象表达。艺术家与创作材料(纸本与哑光丙烯)之间的“对话”和对颜色的探索在作品中形成了常被现代生命状态忽略的、交融的生命力(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石》系列的绢本作品中,艺术家并没有选择描绘中国赏石传统中“石”的平稳感,而是尝试展现一种悬浮的凌空感。这种“似石非石”的线条构成,更像是在太空或非重力环境中相互撞击无数次的陨石和行星,在力的作用下不断聚散、不断变换。
《和》与《石》系列作品间的对照关系是郝世明对环境和空间的一次全新探索。呈现在传统载体(如奇石、绢本)上的抽象线条在不同维度的“位面”上延伸,这种装置作品与架上作品间的相互呼应使整个展览空间形成一种和谐的跨媒介连贯性。艺术家尝试从变化的线条出发,在营造空间纵深感的同时,塑造一种三维的空间效果。但这里的三维又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立体感”,而是通过使用统一的笔触结构和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语言系统”,创造出更轻盈、更具有东方性的空间表达;其中不断变化的抽象语言最终形成一种可被观者接受的常态。
郝世明 1977 年出生于山东菏泽,2000 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4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目前任职于湖北省美术院,现生活于武汉、北京。郝世明的作品将传统和现代性联系起来,试图重建一个新的个人身份。 他的作品曾于悉尼市政厅、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众多重要美术馆进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