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杰罗姆(公元 347-420 年)认为「面孔是心灵的镜子」,灵魂是否仁慈会反映在一个人的面孔之上。此结论可谓遵循了苏格拉底的教诲,这位智者在六个世纪前也曾留下相似的箴言。而吉迪恩 · 鲁宾则有意引导观众走入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之上 —— 画面中的脸部特征被模糊,鼓励观众通过姿态、衣着和发型来重新赋予人物灵魂。
此次展览是对艺术家的一次叙述,一场对青春期的探讨 —— 鲁宾试图用绘画去捕捉这处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稍纵即逝的时光。历史、记忆、身份亦广泛地存在他的作品之中。
照片是鲁宾的重要灵感来源,他常常从中寻找创作的主题。大量从老相册和互联网上获取的无名照片散落在工作室里,或堆叠在桌上,或落在地上形成一层厚厚的地毯,有些则被粘贴在墙上,以便仔细地观察。电影也常常成为其创作的原型,例如埃里克 · 侯麦(Eric Rohmer)和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电影场景此 次便被搬入了画布之中。
比起真实地还原,鲁宾更多是对原物的再释,通过新的构成和编辑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图像。这是一个去除多余的细节,直至留下本质的过程。原本的图像逐渐变得不再具体,不再是对一张照片单纯的复制,而是在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与身份。
策展人项偞婧在此次展览的附文中虚构了一位少女的青葱记忆,展览也在这个开放性故事的编织中缓缓展开。正如吉迪恩 · 鲁宾所说:
“ 创作这组作品的时候,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一个初吻,一缕发丝,一种唤起记忆的气息。这些绘画像音符般聚在一起,揭示着一个隐藏的叙事。
我希望作品能与年轻的自我形成对话,其图像能与记忆去嬉戏。希望它们柔和且诗意,成为当下每日高速运转生活之下的解药。
我的创作一次又一次回溯到「青春期」这个主题,这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潜意识,或是一场自我性别的寻找之旅。它始于我们诞生之时,与我们随身相伴。”
吉迪恩 · 鲁宾 1973 年出生于以色列,现生活和工作在伦敦。他先后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及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代理画廊有 Karsten Greve 画廊(巴黎、科隆、圣莫里茨)、Hosfelt 画廊(旧金山)、Fox Jensen(悉尼、奥克兰)、Alon Segev(特拉维夫)以及 Monica De Cardenas 画廊(米兰)。其个展包括:成都当代艺术馆、美国圣何塞 ICA、伦敦弗洛伊德博物馆(伦敦)、耶路撒冷艺术家之家、特拉维夫 Bialik House 和塞浦路斯 Pharos 艺术基金会。群展包括美国 McEvoy 艺术基金会、英国皇家学院、德国埃姆登美术馆、苏格兰 Mackintosh 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色列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以色列海法艺术博物馆、以色列耶路撒冷双年展和美国旗帜艺术基金会。他的作品被荷兰 Voorlinden 博物馆、英国 Zabludowicz收藏、意大利 Maramotti、以色列 Herzliya 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 Ruinart 和法国Fondation Frances 等收藏。